开元ky7818官网下载上科大物质一分pk10
上海科技大学(简称上科大)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一分pk10共同举办、共同建设的一所小规模、高水平、国际化的研究型、创新型大学,入选一分pk10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,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一分pk10(简称物质一分pk10)依托张江大科学装置集群、上海市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重点实验室、拓扑物理实验室、上科大材料器件中心等一流科研设施,打造卓越的教学平台和宽松的科研环境,旨在通过科教融合培养新一代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。现有物理、化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,其中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入选一分pk10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名单。
物质一分pk10围绕新材料、能源、环境、健康等前沿领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,致力于解决一分pk10长远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。设立了光子科学与凝聚态物理、化学与物理生物学、系统材料学三大研究部及大科学平台发展研究部,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物理学、化学3个一级学科学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,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。现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招收物理、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型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研究生。
师资与研究方向
上科大物质一分pk10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国内外顶尖的学科带头人,以及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。目前,常任教授已有98位,绝大多数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经历,近半数获得了一分pk10级人才计划,大部分教授获得了上海市人才计划,是一支思想活跃、朝气蓬勃、团结奋进的科研队伍!按照研究方向划分,目前一分pk10有10个创新群体。
点击如下链接,了解各个创新群体,欢迎各位考生咨询和报考!
凝聚态物理理论与计算创新群体
凝聚态物理理论与计算创新群体聚焦强关联电子体系、拓扑物态、超导物理、莫尔超晶格、量子磁性、器件物理、软物质、非平衡物理、第一性原理计算等凝聚态物理主要方向,针对各类新奇量子材料体系(如莫尔超晶格、超导材料、拓扑材料、量子磁性、纳米材料等)、软物质体系(如水)、量子器件体系的多种物相和物性进行理论计算研究。研究手段涵盖各类主流理论计算方法,发展和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理论模型、计算方法和软件包。
光子学创新群体
光子学创新群体以大科学装置和强场超快光学为代表,涵盖光学基础、交叉和应用研究。主要领域包括强场、超快、微纳、集成和阿秒光学等。目前有16位成员,其中1位院士,1位一分pk10级人才,5位一分pk10级青年人才和6位上海市人才计划入选者。集群主持或参与一分pk10重大基础建设、科研仪器研制项目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、中国科一分pk10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项目。近五年在Nature、Science及其大子刊上发表约14篇论文,在PRL、PRX、Nat. Commun.、Sci. Adv.、Light S&A、Optica、PNAS等期刊上发表约80篇论文。
实验凝聚态物理创新群体
实验凝聚态物理创新群体针对强关联电子体系、拓扑物态、非常规超导、莫尔超晶格、量子磁性、低维材料、半导体材料、软凝聚态物质、量子器件、非线性及超快光学现象开展从材料制备到物性表征的全链条研究。高压及常压条件制备的材料类型涵盖单晶、薄膜、异质结器件及各种新颖结构如转角体系,研究手段包括常压及高压下输运、基于先进光源的(纳米)角分辨光电子能谱、(低温、强磁。┥杷淼老晕⒕、磁力显微镜、先进X射线散射、中子散射、飞秒激光等先进非线性光学技术,致力于理解新颖材料及器件的物理运行规律、发现具有基础或应用价值的重要物理性质,并不断开发更全面、更细致研究凝聚态材料体系微观世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。
生物交叉创新群体
生物交叉创新群体是一个集物质科学、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高度交叉的研究群体。该群体运用物质科学中的研究思维和方法,致力于挑战生命科学和大健康领域的重要科学和技术难题;围绕生物中心法则和生物大分子及材料,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、新的药物(例如新的抗生素)、新的生物工具(例如基因编辑工具)。近年来在微型基因编辑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。
分子智造创新群体
分子智造创新群体有12名教授。他们的研究涉及: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生物功能调控;有机催化动力学拆分和去对称化新策略和新方法,实现多样化手性骨架的不对称构建;有机硼及药物化学,发展含硼及功能分子的高效合成方法;利用光、电、过渡金属等手段产生自由基中间体,实现有机分子的重组、编辑;面向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绿色环保的化学反应,设计和发现路易斯酸催化剂。过渡金属催化合成药物及能源转化 ;有机磷新化学/新结构的开发;复杂结构高分子材料设计和制备;基于单体设计的自由基聚合等高分子化学。
新材料创制与表征创新群体
新材料创制与表征创新群体聚焦人工智能与材料研发的前沿交叉,以功能应用为导向,发展机械化学、流式化学等合成新策略,构建有机-无机、有序-无序、材料-生物等新界面,观测动态原位多层级新结构,拓展自动化高通量新关联,以多层次、多尺度、多维度的构筑和演化,实现材料性能优化和功能集成,以多层次、多尺度、多维度的构筑和演化,实现材料性能优化和功能集成,推动数据驱动新材料研发的范式变革。
结构与物理化学创新群体
结构与物理化学创新群体招收对无机化学、物理化学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,探索物质科学的自然运行规律。幽微穷究,道征相参,群体以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化学、专用和特有的先进表征技术、模型材料和反应体系的设计构筑为研究方法,针对气-固、液-固、气-液等表界面结构,围绕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宏观场景开展表征和模拟,探索物质状态和变化的底层物化原理。
能量转换材料创新群体
基于无机、有机以及杂化材料,结合人工智能辅助材料与器件结构设计、载流子和缺陷结构模拟、大科学装置微观结构与电子结构表征,发展原创能源转换材料体系和器件结构, 制备高性能太阳能电池、光催化、电催化和发光器件,实现高效光能、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,解决能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挑战。近年来在低维结构光电转换材料体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。
电子信息材料创新群体
电子信息材料创新群体面向集成电路、光电检测、热电转换、柔性器件等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材料需求,利用物理、化学及电子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手段,致力于发展新材料制造范式(如合成电子学、脉冲激光沉积、法拉第3D打印、生物材料组学等)和新原理功能器件的开发,为下一代芯片技术的开发提供变革性方案。近年来微纳电子和探测器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。
能源储存材料创新群体
能源储存材料创新群体的成员学术背景多元化,涵盖物理化学、电化学、材料化学、高分子化学、电子显微学等,针对储能材料复杂且高度交叉的研究特点,围绕电池材料中最关键的几个科学问题,展开跨学科协同的系统性研究工作,研究内容包括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质材料、电极电解质界面和全电池体系等,并着重强调各个电池组分之间的协同性和关联性。